《生如浮尘》三.少年 免费试读
进入中学后,因为一周只回家一天,童年和青春期的朋友玩伴渐渐疏远,很多甚至从我小学毕业后就没见过面。即使是同村的朋友乔乔和我小学最好的朋友春莲,也很少见面,只有在假期,或者周末回家的时候,才会碰巧见面聊聊天。没有朋友的日子该是多么空虚和失落啊!小秋,刚上中学的他,心里有说不出的郁闷。虽然同村有两个女生,而且这两个女生对她都很好,但还是解不开她压抑的心锁,可能是因为她和她们同村却缺乏友谊的基础。她和他们缺少童年和青春期的交流,童年和青春期的友谊是世界上最纯洁最真诚的。在这种友谊中,心可以毫无顾忌地自由搅动和翻滚。在抑郁的同时,小秋也满怀希望,希望能在学校找到童年那种真挚的友情,找到能和自己兴趣相投的真心朋友。
刚进学校的那几天,虽然大部分都是陌生的面孔,但也有几个是熟悉的。这些熟悉面孔的学生都是西北角的,西北角——小秋村上的小学属于村里相关的教育机构,一个试点包括相邻大队部的几所小学。小秋这几个同学是我当年参加考试比赛的时候认识的,所以感觉很熟悉。这些熟悉的同学中有两个印象最深小秋,以至于漫长的人生风暴并没有将他们淹没在回忆中,几十年后依然能记得他们的音容笑貌。两个同学中一个是女孩,另一个是男孩。这个女孩姓春梅,中等身材。她是一个有着明星般外貌的美丽女孩。小秋当我第一次见到她时,我对她的美丽惊叹不已。她白白的方脸,有一双大大的双眼皮眼睛,灵动文静,会说话。她不是一个健谈的女孩,但她的一些话已经被她的眼睛说出来了,微微尖尖的下巴给了这个。这是一个很优秀的女孩,就像花中牡丹,鸟中凤凰。站在女孩中间,人们总是首先注意到她。任何见过她的人都会对她充满灵气的美丽印象深刻。这个姑娘虽然是个乡下姑娘,却有着城市姑娘的优雅,微微抬起的头透露着高贵。对于这样的女生,小秋只敢远远的看却不敢亲密。在这么漂亮的女生面前,小秋会对自己的长相产生深深的自卑。这个女生比小秋高一岁。小秋她入学的时候刚上初二,然后初三就和她分到了一个班。这个女生在初三复读一年后考上了市里的中专。这么漂亮的女生在学校当然免不了被《爱的种子》里的男生骚扰。据说她高二的时候喜欢上了一个男生,但是因为家人的干涉没有发展成。初三的时候,那些得不到美女青睐的少年偷偷销毁了她的课本,但是复读一年后,她考上了市里的中专。后来她没有圆珠笔当奖品了。如果她猜对了,她会得到一个奖励。这些谜语大多是文字游戏,涉及到文学和历史知识,因为小秋小学时读过很多杂书,对谜语的理解能力很强,所以大部分都能猜出来。有时候他又不好意思上台猜,就私下把答案告诉同桌,让他出面。一节课下来,他经常赢很多笔,其他同学只有羡慕的份!
还有一点小秋可以引以为豪的,就是和这位儒雅的李老师有关。那天,又是作文课。李老师抱着一大堆作文本走进教室后,致开幕词,拿出一本作文本打开,说要让学生欣赏一篇作文,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。小秋听听下面:哦,这不是我写的我奶奶吗?李老师看完后幽默地告诉大家,这位同学写的是她奶奶用大裙子包了一大包收集来的干柴。她奶奶不是穿西装吗?同学们都笑了,但是小秋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。下课后,李老师让小秋把另一篇作文抄得整整齐齐拿走,说是要投稿给当地的中学生杂志《海燕》。但是后来就没有了下文,这个李老师也再也没有向小秋提起过。
可能这个老师事后忘了投稿,也可能他的稿子不合格,没有被别人采纳。小秋我私下想。然而这件事在小秋的心里种下了一颗屈服的种子,她想验证自己的作文是否达到了发表的水平。小秋写作文从来都不难,以前的语文老师也经常夸她的作文,但都没有这一篇对她的贡献影响大。几年后,当她的第一篇文章发表在南方一本叫《侨乡文艺》的杂志上时,她首先想到的是第一个鼓励她投稿的这位初中老师——李老师。他在自己的生活中相当于伯乐,虽然不敢自称千里马。
上了中学后小秋的阅读量比小学有所下降。那时候学校没有图书馆,镇上也没有图书馆,只有一家卖书的新华书店。对于小秋这样连吃饭钱都没有的农村穷孩子来说,怎么买得起书?已经上了中学的女生,再也不能像小学时那样疯狂了。他们再也不能在村子里跑来跑去玩耍了。他们再也不能看别人的书了。周末放学回家,她们只能找点乐子,和姐姐们玩一会儿。剩下的时间得做家务和个人卫生:洗衣服、刷鞋、洗头——都是12、13岁的孩子。他们再也不能在衣服和头发上长虱子了!当时小秋唯一的课外阅读来源就是哥哥带回来的一些书。到了中学,哥哥带回来的书更少了,读小秋的课外书几乎停止了。据小秋当时的观察,村里和亲戚家的书也比较少。原来,村里的孩子有许多民间传说的漫画书,少年和年轻人有许多历史演义和革命传说的书籍,名著也不少见。然而,当他们回到小秋的中学时,却很少看到孩子们在看漫画书。我没有看到房间的任何一个角落还扔着很多书。只有一次去舅舅家的时候,发现有一些我表姐收藏的杂志。小秋我刚打开一看,都是强奸杀人之类的所谓法律内容。虽然里面的插图很生动,但却透露出莫名的怪异。小秋我有点害怕那种怪异,所以我就
后来,小秋发现这类书在村里很常见,言情小说同时流行,而那些关于历史、革命、民俗的书越来越少。最后,那些名著在农村已经消失了。当人们不再喜欢读这类书时,那些农村妇女就把它作为做饭的起始材料。那时候那些刚穿上花衬衫喇叭裤的年轻人,嘲笑那些爱读书的人,会说“读了红楼梦会得相思病”“读了岳飞传会变成圣女蛋”等等。小秋我心里不明白:《红楼梦》不就是教人怎么得相思病吗?民族英雄岳飞是怎么勾搭上贤者蛋的?老年人不能看三国,年轻人不能看水浒传。那么,为什么中学课本会选择林冲的《雪夜上梁山》和鲁缇的《打城关西》?当然,这些所谓时尚的年轻人也有自己喜欢看的书。用他们的话说就是“不如读红娘,学夜爬墙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