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大唐:李二求我做太子》第二十一章 李恪有点惨 免费试读
李恪知道的赵洁,是长光公主和赵次静的长子,也是李承干的忠实支持者。
广公主是唐元的第五个女儿,也是李恪的姐姐和姑姑。
隋朝时,她嫁给了化州刺史赵次静。赵次静战死后,长光公主在武德初年嫁给了安德郡公爵杨士道。
十年后,杨士道接替魏徵做了仆人,成了宰相。
十三年,迁中书令。
没人出风头。
虽然杨士道只是赵洁的假父亲,但杨士道一直待他如己出。
有了皇室背景和一个当首相的假父亲,赵洁基本上可以在整个首都横着走。
这次我被李承干派到安州做刺史。司马昭之心怎么会不为人知呢?
赵洁名义上还是李恪的表亲。因此,他担任安州刺史。甚至李恪也得给两个薄面。
正是出于这种考虑,李成干做出了这个决定。
他最缺少的是食物和钱。
这些年来,李承干一直不怎么关注安州。
主要是因为安州名义上是中州,但国体下人口不到两万的州,实际上只是更低级的州。
当初任命李世民的时候,也是考虑到皇室子弟的官职不能太低,所以这才勉强把安州当成了中州。
按照官位来说,李恪只是个芝麻小官儿,四个等级。
就算李恪现在是安州刺史,也只是个正教义。
比李恪小一点的李泰,同时被封在贞观两年,待遇确实相差很大。
贞观二年,年仅九岁的改国号为越王,任扬州都督、越州都督,督长、海、润、楚、蜀、鲁、豪、寿、社、苏、杭、宣、东木、南和等16个军州,督扬州、吴、全、建等军事刺史。
此时李恪正处于官位的巅峰,却只有八州封地。
真武五年,李泰被任命为扬州刺史,同时还兼任左武侯,但并不做官。
贞观六年,任命为兖州都督兼夏、盛、北府兵、北宁、北开五都督,其余官员不变,仍不为官。
贞观八年,李泰被任命为牧之驻永州,统领左武侯。
贞观十年,徙王维,领襄州郡守,督襄州、魏、李、魏、明、兴、北七州军务,其余官员不变。
与此同时,李泰、王维这些本该去封地的人,却深受李世民的喜爱。李世民不仅不让他去封地,甚至一度命令李泰搬进五德殿。
五德殿是一座离东宫很近的宫殿,地理位置可见一斑。
都是儿子,李恪惨。他们从八州之地被砍成了五个州,然后只砍了一个州。
要不是太子身份的限制,估计这种状态也不会有土地了。
但是,封地不能割,可以割封户。
原来穷的八百户被砍掉了三百。
因此,李承干把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李泰。
很少关注李恪。
他蓦然回首,才发现一个小小的安州被李恪管理,成了龙凤呈祥的宝地。
这里的粮食产量极高,人们有几千桶余粮。
原来一万多户的人口,短短四年就发展到了六万多。
从较低状态到较高状态。(武德时期,三万户在商州,两万多户在中州,不到两万户在周霞。)
周围县城的人都向往它。
在李承干看来,安州现在就像一个拿着金条走在路上的孩子,想要得到它,但那还不是手到擒来。
反正我爸不喜欢李恪。只要李承干不走得太远,李世民就会完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
也许这就是第一个儿子和第二个儿子的区别。
李恪作为李世民嫔妃中的长子(李宽养女,早逝),不在乎任何亲情。
对李世民来说,虽然他喊着“父亲”,但他从来没有做过自己的父亲。
至于李承干等人,只要不招惹自己,李恪不想和他们有太多交集。
说李恪唯一关心的人是他自己名义上的兄弟,他也不怎么受周国刺史李因的欢迎。
至于其他人,包括李世民,如果他们对李恪构成威胁,那么李恪不介意把他们往死里送。
这么多年来,李恪掌握了很多技术,但他并没有贡献出来,只是在安州推广。
即便如此,他还是对所有技术实施了严格的控制。
以大米为例。
老百姓的稻种全是由吴提供的。
到了播种季节,稻秧会根据现有耕地直接分配给所有佃户。
与此同时,在收获的时候,王宓直接去所有的县收集足够的。
这种控制随处可见。
所以,即使整个安州如此繁华,也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。
但是,经过这次救灾,情况就大不一样了。
PS:花逼近7000,评票逼近500。请举手,跪下感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