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三国之我封天下》健身气功五禽戏 功法源流 免费试读
五禽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。据史料记载,当时中原地区河水泛滥,湿气弥漫,很多人都患上了不利于关节的“重”病。正因如此,“它被制成了舞蹈”,“被利润所引导”。具有“益导”功能的“舞”,不过是中国古代气功指导的一个萌芽。鲁的《春秋》里也有类似的记载——古乐。这种“舞”与模仿鸟兽的动作和姿势有关,我们可以在考古文物和历代文献中找到它的依据。庄子说:“呼吸,吐故纳新,熊之施(延)只是为了长寿。”其中《熊被鸟拉伸》是对古代养生人模仿动物体态练气功的生动形象的描述。1973年,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44幅帛书《向导图》中,也有许多模仿动物的姿势,如《龙灯》、《鹞背》、《熊经》等。虽然有些插图不完整,但仍然可以看到他们模仿猴子,猫,狗,鹤,燕子和老虎和豹子的形状。
华佗五禽戏的记载,最早见于西晋陈寿的《三国志传》:“我有一技,名曰五禽戏。一个叫虎,一个叫鹿,一个叫熊,一个叫猿,一个叫鸟。除其病,而益(蹄)足,为导也。”南北朝时,叶凡在《后汉书-[/k0/]中的记载与此基本相同,只是部分文字略有修改,整段没有太大出入。这些史书都证明华佗编了五禽戏,可惜只有上面的文字,其他的没有,动作也举不出来。
根据现有文献记载,南北朝名医陶弘景所著《养一自然,延年益寿录》最早用文字描述了五禽戏的具体动作。由于南北朝距离东汉末年只有300年,可以认为这套五禽戏的动作可能接近华佗创造的五禽戏,但练习起来比较困难。此后,明代周禄景的《易门广术——赤风碎》,清代曹无极的《长生仙鉴》,Xi西番的《舞琴舞技图说》等。以插图和图片的形式详细描述了五禽戏的练习方法。这些五禽戏的技艺和《养命延寿录》中所包含的有很大的区别。五禽戏的动作都是单一的,顺序也改成了“虎、熊、鹿、猿、鸟”。但其文字描述除了描写“五鸟”的动作外,还有神态的要求,结合了气血的运动。这些珍贵的文献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。
到现在,五禽戏已经形成了很多流派,每一个流派都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,有的甚至取名华佗。总的来说,都是根据“五鸟”运动和自己的杂技经验,以锻炼筋骨、疏通气血、防治疾病、强身健体、延年益寿为目的而编制的“仿生”指导法。其中偏重身体动作,模仿“五禽戏”动作,意在强身健体者,为外功式,即俗称的五禽戏;模仿“五禽戏”神态、注重内气运动、重视心学锻炼的是内功类型,如五禽戏气功图;有的以刚劲为主,以拍打、按摩等方式治病,甚至用于散手术和对敌自卫,如五禽拳、五禽散手等。还有舞蹈形式,如五禽戏、五禽戏技法插画等,以柔美为主,动作细腻,体态优美。
《健身气功-五禽戏》的动作按照三国志记载的虎、鹿、熊、猿、鸟的顺序排列-[/k0/]。动作简单易学。动作数遵循陶弘景《养性延寿录》的描述。共有10个乐章,每部剧有两个乐章。在功法的开头和结尾增加了姿势、调息、引气,体现了形、意、气的统一,符合练习者尤其是中老年人的锻炼规律。动作素材来源于传统,在古代文献的基础上,吸收精华,提炼完善;设计考虑与人体美学和现代人体运动学有机结合,体现时代特征和科学健身理念;功法符合中医基础理论、五禽戏的性情特点、中医脏腑经络理论,既有整体健身功能,又有各戏的具体效果;模仿虎之凶猛,鹿之安逸,熊之从容,猿之灵巧,鸟之轻盈,力求包含“五禽戏”的神韵,形神兼备,随神而动,内外一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