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我从酋长干到球长》第十章 烧陶 免费试读
(新书在路上,第一个数据太惨淡,不敢直视。如果有人看了,给我留言,让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,给我一点动力。)
窑里最重要的是烟囱。只要有足够大的烟囱,就有足够的抽力。烧制陶器要有温度。
刘峰这个简易窑不到一米高,但烟囱有两米长,底部直径有一米,越往上越细。
在用石头建窑的同时,窑的内外又会被泥土覆盖。
刘峰带领的两个年轻人和十几个孩子忙了一整天。
这两个年轻人原来一个头,一个叫楼。
刘峰马上做了决定,给他们改了名字,一个叫陶大,一个叫陶二。
他们很兴奋,因为和刘峰同名。晚上,他们每遇到一个人,就拍着胸脯说名字。
令人羡慕,很期待刘峰给它们起个名字,最好是两个字。
关于姓氏的问题,以后肯定会解决,但不是现在,所以刘峰只能忽略。
第二天,陶大和陶二比自己起得早,天一亮就叫自己起床,因为他们知道刘峰在做一件大事,他们特别在意能不能参与其中,和刘峰一起做。
干了一夜,刘峰摸了摸窑上糊的泥,发现是干的。
下一步是收集柴火。木材燃烧产生的灰烬和火焰直接跑入窑内,造成自然灰落在坯体上的现象。长时间高温融合的自然灰釉,其实会更好看。
但是柴火不能烧。如果你想用木柴烧陶器,你必须得到足够的木柴。
至于多少才够,刘峰说不准,只能让人想办法多捡点柴火。
而陶大和陶二跟着自己和泥巴。
刘峰尽量选择软陶,开始陶塑。
刘峰态度是越简单越好。毕竟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实用性,而不是追求美观。
使陶器成型的最好方法是使用转盘。当然不用转盘也可以,但是不能直接成型。你需要把泥做成条状,然后在地上放一个圈再在上面加一个圈,最后直接成壶。
在刘峰的帮助下,陶大和陶二也进行了尝试。
整整一天,刘峰挤了五个锅,十几个碗,几个勺子。
陶大和陶二连锅长什么样,锅做什么都不知道,只能做为刘峰。
但是刘峰有一个可以同时思考和行动的头脑。即便如此,也需要修改。两个人都可以想象速度是多少。
他们一天只做了两个锅,五个碗和一打勺子。
毕竟碗和勺子简单一点。
下一步是烘干和烧窑。
先把窑上的泥料彻底干透,否则湿泥料在烧制陶器时会带走大量热量,所以窑要分开烧制。
刘峰我打算晚上让窑里的火烧起来,就是为了测试一下一晚上需要多少柴火。
这个光荣的任务交给了陶大河和陶二,刘峰他们晚上轮流往窑里放柴火,然后轮流睡觉。
虽然很辛苦,但是原始人并不觉得懒。陶大和陶二晚上根本没睡。
第二天刘峰我看他俩昏昏欲睡,状态不好,马上命令他俩上床睡觉。
两个人本来不想去,但是在刘峰的强迫下,不得不去睡觉。
主要是因为刘峰取消了今天的烧陶计划,因为一个晚上像小山一样的柴火堆就耗掉了一半。
唯一的作用就是窑已经烧了,现在就算下一场雨也不会轻易塌。同时也让刘峰知道一夜的燃烧需要多少柴火。
过去烧砖需要24小时以上。如果中途中断,那就全报废了。
烧窑和烧篝火不一样。窑上有这么大的烟囱,不亚于装个吹风机。柴火的燃烧速度不是平时可比的。
无奈之下刘峰只能再次发动群众,派大家去找柴火。好在离森林不远,捡柴火相对容易。
寻找柴火的工作持续了两天,洞前的草地本着有余裕,无柴不烧的原则,完全被柴火填满。
两天后的早晨,刘峰小心翼翼地把三个锅和十几个碗放在窑里的平台上,然后把整个窑装满柴火,点燃。
大家都很好奇刘峰想做什么,都在想刘峰能做出什么神奇的东西。
整整一天,刘峰守在窑边,盯着烧制过程。特别是他反复叮嘱陶大陶二不要让窑缺柴,要不断添柴。